剑来(1-7册)出版精校版_第18章 玉簪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8章 玉簪 (第4/9页)

了。”
  大雨如黄豆一般砸向大地,如当年两个同龄孩子的泪水。一个瘫软坐在地上,双手捂住脖子,吓得大哭。一个脚穿草鞋的贫苦孩子,走向泥瓶巷巷口,用手臂挡住脸颊。就像一面镜子,越是光明无瑕,越可以映照出照镜之人的瑕疵。
  长久的沉默之后,妇人收回思绪,犹豫了一下,问道:“那座廊桥的手笔,阮师应该有所猜测吧?”
  阮邛满脸厌恶:“早知如此,我不会来这里。”
  妇人挑了一下眉头,沉声道:“所以最后睦儿离开小镇之前,必须要去那边上香,因为他能够有今天的一切,都是因为大骊皇室死了一个又一个的金枝玉叶和皇亲国戚!廊桥那块匾额上的‘风生水起’四个字,有多少笔画,就死了多少人,这些人用命换来了他的成就!”
  阮邛脸色阴沉,似乎没有想要说话的念头了。
  妇人缓缓站起身,意气风发,低头凝视着阮邛,嗓音低沉,蛊惑人心,缓缓道:“阮师,要是觉得四座山头,仍然配不上你给那少年的一句承诺,无妨,阮师只管开价,只要你肯开口,都好商量。比如说大骊这边,我回京城后,可以说服皇帝陛下,在你女儿将来证道之际,大开方便之门。虽然不晓得是什么,但我可以替陛下答应阮师,届时大骊朝廷一定倾力相助!我本人之外,国师崔瀺,甚至是宋长镜,都可以为你家阮秀的证道契机,助一臂之力!”
  阮邛答非所问:“我只要答应下来,就会与你们大骊宋氏挂钩,这也是你的谋划之一吧?”
  妇人似乎根本不屑说谎,或者说也不敢把一位圣人当傻瓜:“当然,要不然咱们那位勤俭持家的皇帝陛下,岂会由得我胡来?他虽不反感妇人干政,甚至直截了当告诉我,管不住身边一个女子,如何管得了一座江山,我真要祸国殃民了,也是他无能。”
  “可有些事情,他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,不许我擅作主张。为此,我是付出过很大代价的。”
  “我这个人,有个最大的优点,就是记打。”
  阮邛终于不再掩饰自己的鄙夷,斜眼看着妇人,语气淡然道:“以后你不要进入龙泉县方圆千里以内,只要被发现,就不要怪我出手打女人。”
  妇人盯着阮邛的脸庞,叹息一声:“罢了罢了。大不了就等陈平安到了大骊边境再说。今日叨扰,阮师勿怪,就算阮师看不惯我这种妇人,也别因此对我们陛下印象不佳。”
  阮邛在她走下台阶的时候,说道:“那张竹椅是陈平安亲手做的。”
  妇人愣了愣,故意曲解阮邛真正的言下之意,妩媚笑道:“怎么,阮师是想说那个叫陈平安的少年,间接摸过了我的屁股?”
  妇人大笑离去,径直走入雨幕之中,任由大雨淋湿全身。体态婀娜,曲线毕露。阮邛并不看她,面无表情。
  又是一场大雨。
  已是少年的陈平安走到山顶,看到背面山坡,站着一个缓缓将竹刀归鞘的斗笠男人。男人转头灿烂笑道:“我来这里之前,遇到过一个比你有趣太多的少侠,经常听他念叨一句诗,真是好,你不妨也听听看,‘野夫怒见不平事,磨损胸中万古刀’。”
  自称是剑客的阿良,缓缓走向陈平安,伸手指了指陈平安头顶:“不过我可不是什么侠客,只是单纯觉得这句诗,很适合在这种天气杀人后,拿出来念一念。我来这里找你的真正理由,一是顺路收集养剑葫,二是你头上的那支簪子。后者比前者重要一百倍吧。”
  竹刀已经归鞘的男人身后山坡上,躺着两具神态安详的尸体。皆是大骊第一等修为的武夫和修士。
  陈平安问道:“你到底是谁?”
  阿良缓缓而行,手心抵住刀柄,在陈平安身前停下脚步,抬了抬斗笠,微笑道:“我叫阿良,善良的良。”
  大雨砸在两人的竹篾斗笠上,啪啪作响。
  陈平安沉声道:“这支簪子很普通,只是普通的玉材。”
  阿良盯着一本正经的陈平安,好像听到一个天底下最大的笑话,龇牙咧嘴,好不容易才忍住不笑出声:“你说了不算。”
  陈平安额头渗出汗水,但是很快就被溅在脸上的雨水冲刷掉,看着那个男人,问道:“那你到底想要什么?”
  阿良笑问道:“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要死了?”
  陈平安在这一刻,突然感到很绝望。因为阮师傅来过,又走了。而眼前这个男人还站在自己眼前。
  阿良还是那个笑眯眯的阿良,斜挎着那把绿色竹刀。
  阿良笑望着陈平安,不高的个子,单薄的衣衫,结实的草鞋,当然还有那支画龙点睛的碧玉簪子。如果他没有记错,簪子上篆刻有漂漂亮亮的八个小字。
  陈平安嘴唇铁青,颤声问道:“你能不能放过他们?”
  阿良不说话。
  陈平安在临行前一夜点灯熬夜,就想象过所有可能面对的困境。他不是没有想过,此次护送李宝瓶前往山崖书院求学,路上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坎,因为光是他的仇家,明面上就有云霞山、老龙城和正阳山三方,无一例外都是山上的神仙中人,却都跟他有生死大仇,所以陈平安很担心因为自己的缘故,连累到李宝瓶的求学之路。
  那天跟李宝瓶说起自己小时候进山的坎坷难熬,并非他想要诉苦,想要摆小师叔的威风架子,而是想告诉李宝瓶一件事情,就是他们去那座已经搬去大隋的书院,路程肯定比他当年进山采药更远。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